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论述,为鼓舞和指引全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凝心聚力、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强大精神力量,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共鸣。
中国的宗教界人士如何理解中国梦?宗教界慈悲济世的精神情怀和护国利民的责任担当与中国梦有何共通之处?本报特别采访了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作安和五大全国性宗教团体的代表人士,请他们畅谈对中国梦的理解与体会。
共圆中国梦的宗教担当
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 王作安
80年前,一份有影响的《东方杂志》举行“征梦”活动,天主教爱国人士马相伯应征写了一篇稿子,他希望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能够得到宪法保障。在那个时代,国家失去尊严,民族饱受屈辱,人民深陷苦难,宗教也难以独善其身,有的宗教呈现出衰微凋敝的景象,有的宗教沦为外国势力的“附庸教会”,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都生活在黑暗的深渊。在这种情形下希冀信教自由,当然只能是一种奢望,让人唏嘘不已。
今天,改革开放已经让中国“换了人间”,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各种变化应接不暇。得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宗教状况也在发生很大变化。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得到尊重和保护,一座座新的寺观教堂落成,宗教活动正常有序,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得到发挥,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和睦相处,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宗教界认为,这几十年,是中国宗教发展的“黄金时期”。
回顾历史,对比今昔,宗教界人士深切感受到,宗教的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是分不开的,国家好,民族好,大家好,宗教才会好。这个道理经历过苦难浇灌,格外珍贵,已经植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深层认知之中。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体现了中国各宗教的社会价值追求,也体现了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中国梦具有极大的包容性,非但不会排斥宗教,而且将为宗教营造更加良好的生存环境,将给宗教带来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我们相信,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宗教思想将更加进步、宗教发展将更加健康、宗教关系将更加和谐、宗教作用将更加积极。中国梦是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共同拥有的梦想,信教群众是筑就中国梦的一支重要力量,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要同心戮力,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浩大队伍和强大力量。
追逐中国梦,宗教界应当高扬爱国主义精神。宗教没有国界,但教徒有祖国,一个好教徒必须成为好公民。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遵循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行为准则,服从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整体利益,坚决反对和抵制利用宗教进行损害祖国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为祖国的繁荣发展稳定做见证。
追逐中国梦,宗教界应当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中国的宗教,不管是本土生长的还是域外传入的,都要适应中国社会环境,汲取中国文化养分,跟上中国前进步伐,成为有中国气质的宗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通往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中国各宗教只有更加自觉地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求,才能争取更加光明的前景。要加强宗教思想建设,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教情与国情的关系,对宗教教义作出与时俱进的新阐释,建立符合宗教基本教义、继承宗教优良传统、适应中国社会发展进步要求的宗教思想体系,不断夯实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基础。
追逐中国梦,宗教界应当担当起服务社会的责任。要鼓励信教群众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在各自工作和劳动岗位上做出贡献,践行和见证宗教信仰。要引导信教群众遵守教规教义,用宗教道德约束言行,成为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举止文明、与人为善的好公民、好教徒。要引导信教群众正确看待社会矛盾和个人得失,进行心理辅导,给予心灵慰藉,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中道宽容、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要发扬宗教行善积德、济世利人的精神,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帮助困难人群,倡导公平正义,探索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释放宗教正能量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宗教界要担当起服务社会、利益人群的神圣职责,紧密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爬坡过坎,共创美好未来。
爱国爱教 正信正行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传 印
历史上,佛教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佛教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拔苦与乐的济世精神,圆融中道的和谐思想,依正不二的环保理念,文化纽带的独特优势,必定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更加积极和建设性的作用。
佛教主张慈悲为怀、拔苦与乐、知恩报恩、广种福田,拥有深刻包容的公益慈善理念和悠久深厚的公益慈善传统。我们应努力践行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积极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发挥拾遗补缺的作用,帮助改善民生,帮助广大信教群众乃至社会大众舒缓疾苦、疏导心理、净化心灵、成长进步;积极倡导自利利他的精神,弘扬乐善好施的风气,传播关怀互助的文化,增进不同社会阶层间的情感联结。
佛教重视因果,提倡自律,主张在日常生活中敦伦尽分、恪尽职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守持五戒十善,广行四摄六度。这些思想对于引导民众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对于增强社会大众诚信意识,将起到积极作用。
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佛教徒也不例外。作为一位86岁的老人,我经历了旧社会、新中国,目睹了国家、社会的巨大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使我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充满信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作为佛教徒,我们也有自己的理想、梦想,这就是觉悟、奉献,就是自利、利他,就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就是成佛作祖、悲济天下,就是正法久住、广度众生,这一切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不矛盾,还必将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这要求,我们广大佛教徒应当爱国爱教,正信正行,着力自身建设,坚持道风学风,学修并重,勇猛精进。